作者:林德安牧師 來源:期刊 – 20160626靈糧週報 – 2016-06-26出版 類別:信仰真理
經文:以弗所書六章1∼2節;希伯來書四章16節、十一章6節
今天雖然是母親節,但信息的內容涵蓋作父母及作子女的。讓我們透過 聖經,來思想如何使父母蒙福?如何成為蒙福的父母親?
「你們作兒女的,要在主裡聽從父母,這是理所當然的。『要孝敬父 母,使你得福,在世長壽。』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。」(弗六1∼2)
「人非有信,就不能得神的喜悅;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,且 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。」(來十一6)
「所以,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,為要得憐恤,蒙恩 惠,作隨時的幫助。」(來四16)
一、兒女孝敬的母親
「你們作兒女的,要在主裡聽從父母,這是理所當然的。『要孝敬父 母,使你得福,在世長壽。』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。」(弗六1∼2)若我們 照神的話孝敬父母,那我們的父母必然是有福的父母。
1.在主裡聽從
「在主裡聽從」有兩方面的意義。
首先,我們蒙恩得救,生命改變更新後,要對父母聽從、順服。從耶穌 基督身上我們看見祂的好榜樣。耶穌基督在世上所說、所做的,都是遵行天父 的旨意,祂知道自己是天父的獨生愛子;而祂面對肉身的父母親約瑟和馬利 亞,同樣也盡了祂人子的本分。聖經描述耶穌直到三十歲才離家出來傳道,在 那之前祂在家裡作好兒子應有的本分。
我們信了主之後,更需要學習作聽從父母的兒女,因為這是神所看為寶 貴的。
然而,如果父母的要求很明顯的違背真理,我們應該選擇「在主裡聽 從」,學習用委婉的態度,有智慧的讓父母知道這件事情不討神喜悅。像是逢 年過節、清明掃墓時,祭拜祖先或拜神明,有不少的弟兄姊妹曾面對這樣的衝 突。感謝主,有許多弟兄姊妹願意主動積極的跟家人溝通,讓父母知道我們可以用一個更有意義的方式來懷念已經過世的長輩,這是很美好的見證。更重要 的是,我們平常在家裡就要盡作兒女的本分,在不違背真理的原則下,好好順 從父母的話。如果平常沒有跟父母建立好的關係,當面對祭拜等問題時,常常 造成家庭之間更大的衝突。
親愛的弟兄姊妹,我們需要求主給我們智慧和聰明,好在主裡聽從父母。
2.尊榮的態度
「孝敬」的意思是尊榮、敬重,在聖經裡面也用來指對神尊榮的態度。我 們應該尊榮父母如同尊榮神,因為父母是神設立在地上的權柄,神看重的是我 們對父母應有的尊榮的態度。
我的母親今年生日的時候,我們兄弟姊妹請媽媽吃飯,我和妻子先寫好一 張卡片,在眾人面前一句一句的唸給媽媽聽。因為媽媽85歲,我們就給媽媽八 個讚美感謝,五個祝福,她聽了很歡喜。親愛的弟兄姊妹,鼓勵我們用創意性 的作法來尊榮父母,讓他們感受到被尊榮。父母滿心歡喜快樂,我們自己心裡 也很開心。另外,當我們在社會有成就,在外有好名聲,這些生命的見證,也 都能夠成為尊榮父母的好機會。
聖經說:「智慧子使父親喜樂;愚昧人藐視母親。」(箴十五20)「你要聽 從生你的父親;你母親老了,也不可藐視她。」(箴廿三章22節)可能父母親現 在老了,不如以前強壯,學歷也沒有我們高,但是因為父母在背後對我們的扶 持付出,我們才有今天,我們不可以因為現在比父母更強壯、更優秀,就藐視 他們,這是神所厭惡的。「戲笑父親、藐視而不聽從母親的,他的眼睛必為谷 中的烏鴉啄出來,為鷹雛所吃。」(箴三十17)這是非常嚴重的話,甚至在舊約 律法裡面說:「咒罵父母的,必要把他治死。」(出廿一17)可見得上帝非常看 重我們對父母的態度。
親愛的弟兄姊妹,父母還在我們身邊的時候,讓我們學習用尊榮的態度對 待父母。聖經說我們會因此蒙福,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。
3.親子皆得福
一個家庭因著對父母的好態度,至少有五種福氣:第一是生命得福壽, 是神願意賜給我們的;第二是因著我們對父母的尊榮,父母的心歡喜快樂;第 三是親子的關係就能夠常常喜樂和睦;第四是我們在外有「孝子」的好名聲; 第五是兒孫們有好的榜樣。有一個故事說,一位父親在整理他母親的遺物,他 的孩子在旁邊看著,當父親拿起一個碗準備要當垃圾丟的時候,他的孩子說: 「這個碗不要丟,等到爸爸你老了,這個碗要留著給你用。」因為這個孩子從 小就看見爸爸給阿嬤用破舊的碗。孩子會在我們身上學習,當我們尊榮我們的 父母親,兒女們就有好榜樣可以效法,我們自中擃嶀]得以享福。
然而,我們給父母親最好的禮物,就是帶領他們信主,成為天父的兒女,
讓他們知道雖然已經年老,仍然可以享受天父呵護的愛與恩典。客語牧區的師 母提到,她國中的時候爸爸媽媽帶他們移居美國,雖然父母都還沒有信主,但 知道孩子到教會不會學壞,所以把他們帶去教會,只是父母從來不進教會。因 此她聽見福音,信了主,開始為父母的信主得救禱告,禱告了三十年。她的父 母是客家人,爸爸是長子,揹負了許多的傳統壓力。兩年前媽媽生了一場病, 師母就不斷地為媽媽禱告,媽媽願意接受主,神的恩典臨到,連醫生沒辦法治 好的病就在禱告中好起來。有一次她媽媽在電話中主動說:「妳要不要為我施 洗?」於是他們就專程回南部鄉下舉行家庭聚會,由她的丈夫林常文牧師為岳 母施洗。親愛的弟兄姊妹,不要放棄,繼續禱告,求主讓我們的父母有得著福音的機會。
另外,有位媽媽,她兒子是唐氏症的孩子,小女兒也是身心障礙的孩子, 她揹負了很多重擔,聽見教會有喜樂家族這樣一個團體,就帶著孩子來。在喜 樂家族她接觸到福音,享受神的慈愛,她的心開始向主敞開,並在受洗之後 經歷到聖靈澆灌,從上頭來的愛讓她呼叫阿爸父。原來,她從出生後父母就分 開,她小時候是姑姑撫養長大的,所以在成長過程充滿了自卑和負面的形像。 當她結婚生子,連續生下兩個身心障礙的孩子,她覺得自己的命是受咒詛的, 不配得到一般人的福氣。然而當她因著孩子來到教會,她從小所渴望的父母的 愛,因著聖靈澆灌,她可以享受作天父兒女的那種喜悅,這是何等的有福。
二、信心呼求的母親
如果我們的孩子能夠好好的遵行神的話,孝敬我們,我們就是有福的父母 親;但如果我們的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,或是長大成人仍讓我們擔心,這樣的 父母親能夠蒙福嗎?答案是肯定的。
1.堅定不移的信心
有一個迦南婦人,從那地方出來,喊著說:「主啊,大衛的子孫,可憐 我!我女兒被鬼附得甚苦。」耶穌卻一言不答。門徒進前來,求他說:「這婦 人在我們後頭喊叫,請打發她走吧。」耶穌說:「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 迷失的羊那裡去。」那婦人來拜他,說:「主啊,幫助我!」他回答說:「不 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。」婦人說:「主啊,不錯;但是狗也吃牠主人桌子上 掉下來的碎渣兒。」耶穌說:「婦人,你的信心是大的!照你所要的,給你成 全了吧。」從那時候,她女兒就好了。(太十五22∼28)從經文中我們看見,耶 穌不是不知道婦人的問題,而是耶穌早已看出這個婦人的信心是值得門徒好好 學習的。這外邦的婦人,即使一次又一次的好像踢到鐵板,她的信心是這樣子 的大,仍堅持到底。信心能夠觸動神的心,這位媽媽堅定不移的信心,使得她 領受了主應許的話,回家去女兒真的好了。
另有一位外邦的百夫長,因著他的僕人生病求耶穌,耶穌要去醫治僕人 時,百夫長託幾個朋友去見耶穌,對他說:「主啊!不要勞動;因你到我舍 下,我不敢當。我也自以為不配去見你,只要你說一句話,我的僕人就必好 了。因為我在人的權下,也有兵在我以下,對這個說:『去!』他就去;對那 個說:『來!』他就來;對我的僕人說:『你做這事!』他就去做。」耶穌聽 見這話,就希奇他,轉身對跟隨的眾人說:「我告訴你們,這麼大的信心,就 是在以色列中,我也沒有遇見過。」(路七6∼9)
「人非有信,就不能得神的喜悅;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,且 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。」(來十一6)意思是、有信心的人,是神所喜悅的。 「信有神」意思是到神面前就是確信神是存在的那位、是又真又活的那位,而 且我們相信神必然賞賜尋求祂的人。這樣的信心能夠觸動神,神就樂意賞賜。 雖然這個過程非常不容易,但是求主保守我們對神堅定不移的信心。
2.常常禱告不灰心
「耶穌設一個比喻,是要人常常禱告,不可灰心。」(路十八1)耶穌在這 裡用寡婦跟不義的官來比喻。寡婦求城裡的官替她主持正義,這長官本來不敬 畏神、也不埋睬人,但是因為寡婦不斷的求他,他終於為寡婦把事情解決了。 耶穌用這個反面的比喻告訴我們,要常常禱告、不可灰心;連這個不義的官, 會因為寡婦不斷地求而答應了,何況是我們的天父呢?
佳音電台訪問過一位姊妹,她是位鋼琴老師,因著孩子她有機會接觸到 教會,雖然有感動,但是一直還沒有信主受洗。有一次她的孩子得了腹膜炎, 有生命危險,全教會迫切為這孩子禱告,這媽媽也在神面前不斷的呼求。當她 在等候孩子手術的過程中,她看見牆壁上有一幅圖畫,畫裡有一個牧人抱著一 隻小羊。她看見自己彷彿是那隻羊,被牧人抱在懷裡,她感受到一份從來沒有 過的平安,心裡面的焦慮害怕就放下了,而她的孩子也在危險中順利的完成手 術。出院那天剛好是那孩子的生日,對媽媽來講,這孩子彷彿又重新出生一 樣。她透過禱告經歷到這位神是又真又活的神,是垂聽禱告的神,是救她孩子 的神,她因此就受洗成為神的兒女。她信主之後,很認真的追求,讀聖經,她 看見自己生命有許多需要更新突破的地方。她以前很追求完美,對孩子要求嚴 厲,常常造成親子關係緊張,可是當她生命更新改變,她的丈夫看見妻子脾氣 改變,跟孩子和自己的關係越來越好,因此丈夫也決定受洗了。
鼓勵在座的父母親,為你的孩子禱告不要灰心、不要放棄,繼續的禱告呼 求主。
三、絕處逢生的母親
如果我們的處境是落在極度的絕望中,還有可能成為有福的母親嗎?
1.絕望傷心沒指望
有一次,耶穌跟門徒到拿因城。城門有一群人抬著死人出來,這死人是寡 婦的獨生兒子。有一句俗話說,寡婦死了兒子——沒指望了。許多人陪伴寡婦 出殯,這個隊伍充滿了絕望痛苦。
2.主有憐憫與恩惠
但是耶穌看見這寡婦,起了憐憫的心,祂就對這個母親說:「『不要 哭!』於是進前按著槓,抬的人就站住了。耶穌說:『少年人,我吩咐你,起 來!』那死人就坐起,並且說話。耶穌便把他交給他母親。」耶穌彷彿對著一 個在睡覺的孩子說話,耶穌的話帶著復活的大能,當下孩子就坐起來了,並且 開始說話。當耶穌把孩子交給了他的母親時,「眾人都驚奇,歸榮耀與神。」 原來充滿悲淒、死亡氣息的隊伍,現在變成歡喜快樂的啦啦隊!這個媽媽因著 主耶穌主動的靠近她,在她身上施行了奇妙的事,以至於她從絕望的低谷進入 到充滿喜樂的人生。
「所以,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,為要得憐恤,蒙恩惠, 作隨時的幫助。」(來四16)主耶穌的憐憫帶出愛的行動力,因著主的安慰和醫 治,使我們能化悲為喜、轉憂為樂。